與學校合作:深耕素養培育,塑造未來創新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25-07-14
在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成為**目標。碼立創與學校的深度合作,突破了傳統科技教育的技能訓練局限,通過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與人文素養,為培養面向未來的完整人格奠定基礎。創新思維的啟蒙在課程設計中無處不在。碼立創的教學模塊從不設置 “標準答案”,而是鼓勵學生提出多元解決方案。在某小學的 “智能交通燈” 項目中,學生們需要編程控制信號燈的切換邏輯。有的小組采用 “時間固定模式”,有的設計 “車流量感應模式”,還有的加入 “行人優先按鈕” 功能。指導老師引導學生對比不同方案的優劣,討論如何在效率與安全間找到平衡。這種 “提出問題 — 發散思考 — 優化方案” 的過程,讓創新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日常學習的思維習慣。有學生在課后日記中寫道:“原來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止一種,敢想敢試才**有趣。”實踐能力的提升體現在從設計到落地的全流程體驗。碼立創為合作學校配備的 “創客工坊”,提供從 3D 建模、電路焊接到代碼調試的完整工具鏈。初中學生在 “智能家居” 項目中,從繪制戶型圖開始,到選購合適的傳感器、編寫控制程序,再到動手組裝實體模型,全程自主完成。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電路短路導致元件損壞、代碼錯誤使設備失靈、結構不穩造成模型坍塌…… 但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學會用 “故障樹分析法” 排查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攻克難關。某學生為解決 “窗簾自動開關” 的穩定性問題,連續三天放學后留在工坊調試,**終通過優化光敏傳感器的安裝角度達成目標。這種在實踐中培養的專注力與韌性,比掌握具體技能更有長遠價值。合作還注重科技素養與人文關懷的平衡。在 “社區助老” 主題項目中,學生們用碼立創的套件設計實用工具:為視力不佳的老人開發 “語音報時藥盒”,為行動不便的長輩制作 “智能呼叫器”。設計過程中,他們走進社區走訪老人,記錄需求細節 —— 比如按鈕要足夠大、聲音要足夠響。這種 “科技服務于人” 的理念,讓學生理解技術的***價值在于人文關懷。某小組在作品說明中寫道:“我們不僅要讓機器變聰明,更要讓它懂人心。”團隊協作能力在項目式學習中自然生長。碼立創的課程多以 4-6 人小組為單位開展,角色分工由學生自主協商:有人負責創意構思,有人擅長代碼編寫,有人專注結構搭建,有人承擔成果展示。在一次機器人競賽備賽中,某小組因方案分歧陷入僵局,老師沒有直接評判對錯,而是讓每個成員陳述理由,**終通過投票選出融合各方優點的折中方案。賽后,組長總結道:“原來聽別人的想法,比自己說了算更重要。” 這種在***中學會溝通、在協作中懂得包容的經歷,是成長中珍貴的一課。如今,合作學校的學生在各類評比中,不僅展現出扎實的科技功底,更顯露出獨特的思維品質:面對問題時的從容自信、團隊合作中的責任擔當、創新實踐中的人文溫度。碼立創與學校的合作,正以素養培育為**,讓科技教育成為塑造完整人格的沃土,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探索中成長為有能力、有溫度、有擔當的未來創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