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雖好,但也有運動損傷隱患
游泳作為一項全身性、低沖擊的運動,確實具有增強心肺功能、改善體態、保護關節(尤其對體重較大或關節損傷人群友好)等諸多益處。但需注意的是,由于水中動作的重復性、發力模式的特殊性及環境因素影響,游泳也存在不容忽視的運動損傷隱患。以下從常見損傷類型、成因及預防措施展開分析,幫助科學規避風險:
一、常見運動損傷類型及成因
1.肩部損傷:最常見的“游泳職業病”肩部是游泳時活動較頻繁、負荷比較大的部位,尤其自由泳、蝶泳、仰泳的劃臂動作,易引發肩袖肌群(岡上肌、岡下肌等)勞損、肩峰撞擊綜合征或盂唇損傷。
· 成因:
o 動作不規范:劃臂時過度“甩肩”(肩關節內旋角度過大)、入水點過寬或劃水幅度過大,導致肩峰下間隙(肩袖肌腱與肩峰之間的空間)反復摩擦、擠壓;
o 過度使用:短時間內高頻次劃臂(如長距離自由泳),肩袖肌腱反復牽拉,引發慢性炎癥;
o 熱身不足:肩部肌肉未充分活動,柔韌性不足,增加肌腱、韌帶拉傷風險。
2.腰部損傷:蛙泳、蝶泳的“隱形損傷”腰部損傷多見于蛙泳蹬腿、蝶泳軀干波動動作,表現為腰肌勞損、腰椎小關節紊亂,甚至椎間盤壓力增加。
· 成因:
o 蛙泳蹬腿“塌腰”:蹬夾動作時腰部過度后伸(如為追求蹬腿力量而刻意挺腰),導致腰骶部肌肉持續緊張,長期易引發腰肌疲勞性損傷;
o 蝶泳軀干擺動不當:若只用腰部發力而非**肌群(腹橫肌、膈肌)帶動軀干波動,會增加腰椎旋轉和屈伸的負荷,尤其腰椎間盤退變人群需格外注意。3.膝關節損傷:蛙泳蹬腿的“細節陷阱”蛙泳蹬腿是膝關節損傷的高發動作,常見問題包括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勞損、半月板微損傷或髕腱炎。
· 成因:
o “翻腳”不到位:蹬腿時未充分“翻腳”(腳掌向外旋轉,形成“外八字”蹬夾),導致膝蓋被動外撇,內側副韌帶反復牽拉;
o 蹬夾動作過猛:追求“爆發力”而用力甩腿,膝關節在伸直瞬間承受過大沖擊力,尤其年齡較大或膝關節穩定性較差者,易引發關節軟骨磨損。
廣州中興運動損傷專科醫院(簡稱中興醫院)是廣東省二級專科醫院,中興醫院在繼承牛氏中醫正骨療法的基礎上,貫徹“整合醫療”理念,構建了傳統中醫正骨、現代骨科診療、運動功能評估與康復有機融合的三大技術體系,能為就診患者提供集預防、評估、診療、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醫院年均接診量十多萬人次,服務范圍輻射粵港澳乃至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