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骨干常大勇加盟威伯倫 兩大目標劍指高分子裝備自主化
威伯倫近日的一則人事任命,在高分子加工裝備領域投下重磅新聞 —— 聘請常大勇教授擔任技術顧問。這位集 “國家工程中心人才”“航天材料研發人才”“行業標準參與者” 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行業骨干,將為企業帶來顛覆性變革。
翻開常大勇的履歷,每一項頭銜背后都是沉甸甸的成果。作為北京化工大學顧問教授,他培養的 30 余名研究生,如今多成為橡膠行業的技術骨干;作為沈陽市科技局咨詢參與者,他為地方橡膠產業園區規劃提供的 “產學研協同” 方案,已帶動區域產值年增 15%;而作為沈陽市委員會三屆委員,他提交的 “橡膠裝備國產化” 提案,直接推動了遼寧省相關產業政策的出臺。
在 30 余項科研項目中,常教授看重的是 “軍民融合” 成果。他負責的某單位的減震橡膠制品項目,將緩沖技術轉化為民用,開發的礦山機械減震墊,使設備使用壽命延長 3 倍;為艦艇研制的耐海水腐蝕密封件,解決了長期困擾的 “海水滲漏” 問題,技術水平達國際前列。這些成果讓他深刻認識到:“先進裝備自主化,是軍民兩用技術轉化的基礎。”
擔任威伯倫技術顧問后,常教授迅速進入角色。他在調研中發現,企業現有設備在 “多材料復合加工” 方面存在短板,無法滿足新型橡膠材料的研發需求。為此,他提出 “兩步走” 策略:第一步,用 3年完成5類實驗設備的國產化改造,優先突破 “橡膠混煉設備”“精密壓延設備” 等進口依賴度高的品類;第二步,聯合高校實驗室,針對 “生物基橡膠加工”“智能響應型橡膠成型” 等前沿方向,開發相關設備。
“進口替代不是終點,而是自主創新的起點。” 常教授強調。他以 “神舟” 項目的研發邏輯為例:“當時我們不僅要造出能用的材料,更要建立自己的測試標準和生產設備體系。” 這種思路正被應用于威伯倫的研發中 —— 團隊正在研制的 “模塊化橡膠加工實驗平臺”,可根據不同科研需求快速更換組件,而成本則為進口設備的 1/3。
業內人員分析,常大勇加盟威伯倫,標志著國內高分子裝備研發從 “分散攻關” 進入 “系統突破” 階段。隨著兩大目標的推進,不僅將降低國內科研機構的設備采購成本,更將推動橡膠行業從 “材料大國” 向 “裝備強國”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