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布儲能“放電補償”機制,促使用戶側盈利空間
四川省近期發布的2025年用戶側儲能新政策,創新性地推出了儲能“放電補償”機制,為企業和用戶提供了新的盈利機會。這項新政明確了儲能收益來源的兩個主要構成部分:一是通過峰谷電價差進行套利,二是通過放電補償獲得收益。放電補償的結算方式則依據煤電合約與市場價差進行,由電網統一支付,能夠有效降低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收益不確定性,從而增強了儲能項目的吸引力。
四川省在此政策框架下,特別注重提升用戶側儲能項目的經濟效益。例如,攀鋼集團的12.5MW/25MWh儲能項目就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并預期在12年內能夠節省5000萬元的電費。此項目的投資方預計通過這一機制能在6年內收回投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成功運用,不僅幫助企業優化能源支出,還提升了儲能技術的經濟價值,進一步推動了儲能項目的快速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推出的放電補償機制是全國較早的省級價格托底設計。這一機制的實施,有效消除了儲能項目可能面臨的價格風險,為企業提供了更為穩定的收益預期。同時,這一政策也推動了當地儲能項目的加速并網,目前已有265個儲能項目在四川省加快了并網進程。這些項目的快速落地,將有助于提高儲能技術的應用普及率,進一步推動能源結構的優化和清潔能源的轉型。
通過這項創新性的儲能機制,四川省在解決儲能項目收益問題的同時,也為儲能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其他地區在實施類似政策時,可以借鑒四川省的成功經驗,探索適合當地能源結構的儲能盈利模式。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儲能行業將在未來迎來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