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出「我不想上學」時,家長下意識的焦慮否定往往會阻斷溝通。不妨先以共情打開對話:「聽起來你現在對上學有些抵觸,愿意和媽媽說說具體發生什么事了嗎?」此時應放下評判,專注傾聽 —— 也許是課間矛盾讓孩子心有余悸,或是復雜的課業引發了畏難情緒。避免用「不上學怎么行」這類封閉性回應,轉而采用開放式引導:「我們一起找找辦法,看看怎么能讓明天的校園生活更輕松些?」通過這種「合作解決問題」的溝通模式,孩子會真切感受到父母是并肩作戰的伙伴,而非對立的說教者。允許孩子試錯,從錯誤中引導反思,積累經驗。青山區混社會家庭教育
制定家庭規則不妨采用 "協商式溝通":與其由父母單方面宣布 "晚上九點必須睡覺",不如邀請孩子參與討論。比如,家長可以主動提議:"我們一起來商量下睡覺時間吧,你覺得幾點合適?" 當孩子提出 "十點" 時,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引導孩子共同分析利弊:"如果十點睡,第二天早上可能會起不來,上學容易遲到;九點入睡的話,不僅能保證充足睡眠,第二天早上還能從容地吃早餐。" 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深度參與決策過程,他們會更愿意遵守經過自己認可的規則。這種溝通模式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還能有效培養其責任感和家庭事務參與感。厭學家庭教育中心帶孩子接觸自然,散步曬太陽,緩解低落。
王浩組裝的航模突然散架,零件滾落一地,他氣得把遙控器摔在沙發上。父親走過來,撿起零件說:“我們一起找找哪里出問題。” 兩人趴在地上排查,發現是螺絲沒擰緊。父親說:“能做出這樣的模型已經很不錯了,現在發現問題出在哪里,下次就知道在這塊注意什么了吧?還可以對此處有進一步的改進” 王浩點點頭,重新組裝時格外認真。當航模終于飛起來時,他興奮地歡呼。允許孩子試錯,在錯誤中引導他們反思,比直接告訴答案更能讓孩子積累經驗,也能讓他們在探索中收獲成就感。
飯桌上孩子因為不想吃青菜而大吼 “我就不吃”,把筷子扔在桌上時,父母別急著訓斥 “必須吃”。先撿起筷子放在一邊,說 “不想吃青菜讓你很不高興”,用陳述句回應他的情緒。等他氣鼓鼓地瞪著你時,繼續說 “每個人都有不想吃的東西,媽媽也有不愛吃的胡蘿卜”,先建立共情,再引導他表達 “你可以說‘媽媽,我不想吃青菜’,這樣媽媽就能明白你的意思了”。接著提出替代方案 “那我們少吃一點,明天換一種做法好不好?” 這種 “理解 + 引導” 的溝通,既尊重了孩子的感受,又教會了他正確的表達方法,比強硬命令更能培養餐桌禮儀。允許孩子獨處,不打擾,也讓其知道隨時可找。
當孩子沉迷手機時,簡單粗暴的 "沒收" 舉措往往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發激烈對抗。更智慧的溝通不妨從共享體驗切入:"寶貝,媽媽發現你這段時間特別著迷這款積木搭建游戲,能不能當我的小老師,教教我怎么玩呀?" 通過親身參與孩子熱衷的活動,既能深入了解他們沉迷背后的心理需求,也能在互動中搭建起平等對話的橋梁。待游戲進入輕松間隙,便可順勢引入時間管理話題:"這個游戲確實讓人愛不釋手,但長時間盯著屏幕容易傷害眼睛,我們一起商量個合理的游戲時間怎么樣?" 用 "我們" 替代 "你" 的表述,讓孩子真切感受到這是需要共同協作解決的問題,而非來自家長單方面的管束。品德教育融日常,借小事教謙讓,培養同理心與善意。荊門家庭教育培訓
創造溫馨氛圍,多陪伴互動,拉近親子距離。青山區混社會家庭教育
孩子在寫作業時因為遇到難題而大吼 “這題根本不會做”,把筆摔在桌上時,父母別急著說 “這么簡單都不會”。先撿起筆放在他手邊,說 “這道題讓你覺得很挫敗”,回應他的沮喪。等他趴在桌上時,繼續說 “你可以說‘媽媽,這道題我不會做,能教教我嗎’,這樣媽媽就能幫你了”。然后說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道題,從哪里開始看不懂呢?” 用引導的方式幫他拆解問題,而不是直接給答案。這種 “接納挫敗 + 教求助 + 引導思考” 的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遇到困難可以尋求幫助,吼叫并不能解決問題,平和表達才能獲得支持。青山區混社會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