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溶劑集中回收處置,欒志強認為是發展較好且效益較好的“綠島”模式, 近年來在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廣東省、山東省都建設了一批規模較大,效益非常好的相關項目。實踐表明,“綠島”建設在污染治理中發揮了補短板強弱項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建設和推廣過程中也會帶來更多的命題。這既考驗著項目開發者的格局眼光,也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項目開發者而言,莊志鵬建議,“綠島”項目選擇要進行評估和前期調研,做好必要性分析,核算清楚污染減排、總投資、運維三個重要方面。其次,要避開“雜亂無章”。他解釋:“園區內企業產品、行業很雜的要慎重;園區內企業管理混亂的要慎重;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無相關手續的不能做;所在地方相關部門有無相關政策、文件的支持。”對于具體運營,莊志鵬表示,如果是投資方自己運營,重點考慮專業性能否滿足要求;如果是投資方與第三方單位聯合運營,要考慮好責權劃分;如果第三方單獨運營,要重點考慮資金保障與日常管理問題。綠島模式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碧水藍天。山東活性炭分散治理綠島模式項目
戴明忠介紹,接下來,除了實施“環保貸”等綠色金融支持措施,江蘇省還將探索“綠島”項目減排指標直接應用于支持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措施,無疑將較大程度上調動地方government的積極性。“新基建的本質是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綠島’項目共建共享治污設施,本質上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新基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朱新華建議,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標準,完善監督考核執法措施,保障項目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運行。山東活性炭分散治理綠島模式項目綠島模式注重提升城市的綠化水平,為居民創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
“綠島”項目與“入島”主體,以合同約定排污情況及相關責任,雙方的排污許可證、合同均作為環境執法監管的依據。戴明忠介紹,除了厘清責任、破除障礙,省生態環境廳還從政策上為各地建“綠島”保駕護航。例如,將建成并符合條件的“綠島”項目,納入環保信任保護和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豁免名單;“綠島”項目運行削減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經核定后可申請用于本地區重大項目建設。“綠島”建設,是江蘇在全國的一項重大環保創新。
汪子潤介紹,“綠島”的產生較早可追溯到廣東省的“共性工廠”理念。在廣東省中山市有很多涂抹涂料產業,涉及較大的VOCs排放量。為解決這一問題,2017年,中山市建設了一個家具制造的“共性工廠”,為相關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共享場所,讓其“拎包入住”,集中治污。“經過建設推廣,中山市的空氣環境得到了較好改善。隨后中山市又將‘共性工廠’的理念推動至汽車配件生產、汽車維修等典型行業,形成了良好的經驗模式。”汪子潤說。綠島模式追求城市建設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
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我市按照"合理規劃、進園入區、基礎設施完備、產業提檔升級"的總體要求,通過"抓大促小、以大帶小、整合重組、騰籠換鳥"等多種方式整治,先后建設成睢寧縣。豐縣、邳州家具制造企業集中區6個集中噴涂中心,實現由分散經營到集中噴涂、由簡單低效治理到高效收集處理,處理效率由30%提升為90%,大幅削減了VOCs排放,同時大幅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本次技術改造,主要是將1號線生產工藝由調直除銹淋涂升級為往復機無氣噴涂。”據西咸環境集團總經理助理張晨暉介紹,改造前,1號線使用淋涂工藝時水性油漆用料損耗較大,烘干速度慢,生產效率不高,完成技術改造后,可噴涂構件種類由6m標準架管擴展為各類架管、網片及高度200mm以內的鋼構件,擴大了噴涂種類,年產能由1萬噸提升到了2萬噸,成功實現產能翻倍。綠島模式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推動了綠色產業的發展。江蘇危廢活性炭集中再生綠島模式效應
綠島模式注重城市建設和運營中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山東活性炭分散治理綠島模式項目
“綠島”是由government投資或government組織多元投資,配套建有可供多個市場主體共享的環保公共基礎設施,實現區域內污染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穩定達標排放的集中點(片區)。這一做法作為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創新案例,被寫入國家《“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綠島”建設主要解決了三大難題:一是堅持“集約建設、共享治污”,降低企業治污成本;二是堅持技術更新,專業運營,引導企業不斷迭代技術,建設高效的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三是堅持“集中式”管理,提高環保監督監管能力水平。山東活性炭分散治理綠島模式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