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央空調只能實現溫度調節,而全空氣系統通過熱回收技術將能效提升40%-50%。以廣州丹特怡家科技有限公司的"低碳之家"項目為例,其全空氣系統采用變頻壓縮機與全熱交換器組合,在夏季制冷工況下,每平方米能耗較傳統多聯機降低0.12kWh/h。美國ASHRAE標準驗證,該系統在過渡季節可利用無償冷源滿足60%以上負荷需求,綜合能效比(EER)達3.8,遠超國家一級能效標準。北京建筑科學研究院2024年跟蹤報告顯示,300㎡別墅使用全空氣系統年節電量達4200kWh,相當于減少3.2噸二氧化碳排放。全空氣系統更適合大空間開放式戶型設計。AI 智控全空氣系統壓力平衡系統
全空氣系統正通過物聯網技術向“主動式環境服務”演進。其搭載的AIoT平臺可連接智能音箱、手機APP及可穿戴設備,實現語音控制、遠程監控與健康預警功能。例如,系統可根據用戶睡眠時的體溫變化,自動調節臥室溫度與濕度;當檢測到室內PM2.5濃度超標時,可聯動空氣凈化器加強凈化;當CO?濃度超過1000ppm時,自動開啟新風增氧模式。小米生態鏈企業2024年推出的全空氣系統2.0版本,已實現與米家智能家居生態的無縫對接,用戶可通過一塊中控屏管理全屋環境設備,使居住體驗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呵護”。新生兒房全空氣系統二次回風系統全空氣系統需進行冬季工況防冷風設計。
在環境行業,全空氣系統通過高效空氣循環與凈化技術,成為室內外環境協同治理的關鍵工具。其新風模塊每小時可完成1-2次全屋換氣,配合醫療級HEPA濾網(PM0.3過濾效率≥99.97%),明顯降低室內PM2.5濃度。上海環境監測中心2024年實測數據顯示,安裝全空氣系統的住宅,室內甲醛濃度48小時內可從0.3mg/m3降至0.05mg/m3,TVOC濃度下降76%,達到《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準》要求。更值得關注的是,系統通過熱回收裝置實現65%以上的排風能量回收,配合變頻壓縮機技術,使整體能效比(EER)提升至3.8,較傳統分體式空調節能30%以上。這種“凈化-節能-循環”的閉環設計,為城市建筑減排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路徑。
在地下商場、地鐵站等密閉空間中,全空氣系統通過“新風增氧+污染控制”技術,解決了傳統通風系統的局限性。其采用的分布式新風模塊,可根據人流量動態調節供風量,避免“過度通風”導致的能源浪費;活性炭吸附與光催化氧化模塊,可有效分解地下空間特有的VOCs(如汽油味、霉味),使室內異味強度降低80%。成都某地下商業街項目應用全空氣系統后,CO?濃度從2000ppm降至800ppm以下,顧客停留時間延長40%,商戶營業額提升25%。這種“環境優化+商業增值”的協同效應,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提供了新思路。全空氣系統需定期檢測風管內部清潔度。
全空氣系統通過精密優化管道布局與氣流組織設計,實現了室內噪音≤35dB (A) 的靜音效果。其關鍵高壓主機采用創新懸浮式減震技術,通過彈性支撐結構與阻尼材料的復合應用,將振動傳遞率大幅降低 82%,從源頭切斷噪音傳播路徑。配合消音風道的特殊設計 —— 風道內壁敷設多孔吸聲材料,結合漸變式管徑與導流葉片的流體力學優化,使出風口噪音較傳統空調系統降低 12dB (A)。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 2024 年實測數據顯示,即便在系統最大負荷運行狀態下,臥室實測噪音值只為 28dB (A),相當于林間樹葉摩擦的輕柔聲響。這種靜音環境可使居住者深度睡眠時間延長 40%,腦電波中表征放松狀態的 α 波占比提升 25%,從生理層面明顯提高睡眠質量,為用戶打造靜謐舒適的休憩空間。全空氣系統風機宜選用后向離心式葉輪。三級過濾全空氣系統循環式系統
全空氣系統室內噪音宜控制在35dB(A)內。AI 智控全空氣系統壓力平衡系統
全空氣系統通過高效熱回收技術,明顯降低建筑能耗,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系統配備的板式熱交換芯體,采用食品級抑菌膜材,熱回收效率可達 78% 以上,在冬季能將排出廢氣中的熱量回收至新風中,夏季則預冷新風,減少空調負荷。這種設計使建筑供暖制冷能耗降低 35%-40%,配合光伏供電系統,可構建 “產消一體” 的近零碳建筑環境。國際能源署(IEA)2023 年發布的《全球建筑能效報告》指出,若全球 20% 的建筑采用全空氣系統并搭配可再生能源,年碳減排量將達到 1.2 億噸 CO?,相當于種植 6.7 億棵樹或停運 2600 萬輛燃油汽車的減排效果。這一技術路徑已在瑞典馬爾默 Bo01 生態社區、深圳前海自貿區等零碳建筑項目中驗證,通過全空氣系統與光伏幕墻、儲能電池的協同運行,實現建筑全年碳排放趨近于零,為全球建筑領域碳中和目標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范式。AI 智控全空氣系統壓力平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