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從溫度傳感器的原理、分類、應用、挑選、安裝使用、溫度傳感器和熱電偶的區別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溫度傳感器的原理:溫度傳感器的原理是利用物質的熱電效應、電阻效應、熱敏電阻效應、熱電阻效應、熱電偶效應、紅外線吸收效應等原理,將溫度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其中,熱敏電阻效應是溫度傳感器應用較為普遍的原理之一。熱敏電阻效應是指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電阻值隨溫度變化而變化的現象。熱敏電阻材料有兩種類型:正溫度系數(PTC)和負溫度系數(NTC)。正溫度系數材料的電阻值隨溫度升高而升高,負溫度系數材料的電阻值隨溫度升高而降低。熱敏電阻材料普遍應用于溫度傳感器中,例如鉑電阻溫度傳感器(PT100)、銅電阻溫度傳感器(CU50)、鎳電阻溫度傳感器(NI100)等。熱電偶溫度傳感器性能穩定、測溫范圍大,常用于工業高溫環境的溫度測量。海南紅外溫度傳感器供應
溫度傳感器簡介:溫度傳感器是指能感受溫度并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是溫度測量儀表的主要部分,按測量方式可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大類,按照傳感器材料及電子元件特性分為熱電阻和熱電偶兩類。熱電阻是中低溫區較常用的一種溫度檢測器。熱電阻測溫是基于金屬導體的電阻值隨溫度的增加而增加這一特性來進行溫度測量的。其主要特點是測量精度高、性能穩定。熱電阻中鉑熱電阻的測量精確度是較高的,它不僅普遍應用于工業測溫,而且被制成標準的基準儀。湖北探頭式溫度傳感器批發在建筑行業,地暖系統中的溫控裝置依賴于精確的地面溫度檢測來調節熱量輸出。
一種常用熱敏電阻在25℃時的阻值為5kΩ,每1℃的溫度改變造成200Ω的電阻變化。注意10Ω的引線電阻只造成可忽略的 0.05℃誤差。它非常適合需要進行快速和靈敏溫度測量的電流控制應用。尺寸小對于有空間要求的應用是有利的,但必須注意防止自熱誤差。熱敏電阻還有其自身的測量技巧。熱敏電阻體積小是優點,它能很快穩定,不會造成熱負載。不過也因此很不結實,大電流會造成自熱。由于熱敏電阻是一種電阻性器件,任何電流源都會在其上因功率而造成發熱。功率等于電流平方與電阻的積。因此要使用小的電流源。如果熱敏電阻暴露在高熱中,將導致長久性的損壞。
邏輯輸出溫度傳感器:在許多應用中,我們并不需要嚴格測量溫度值,只關心溫度是否超出了一個設定范圍,一旦溫度超出所規定的范圍,則發出報警信號,啟動或關閉風扇、空調、加熱器或其它控制設備,此時可選用邏輯輸出式溫度傳感器。邏輯輸出型溫度傳感器:設定一個溫度范圍,一旦溫度超出所規定的范圍,則發出報警信號,啟動或關閉風扇、空調、加熱器或其它控制設備,此時可選用邏輯輸出式溫度傳感器。LM56、MAX6501-MAX6504、MAX6509/6510是其典型表示。模擬溫度傳感器:常見的模擬溫度傳感器有LM3911、LM335、LM45、AD22103電壓輸出型、AD590電流輸出型。溫度傳感器在氣象站中用于監測氣溫變化,為天氣預報提供數據支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熱敏電阻是非線性器件,不同熱敏電阻在室溫下的標準電阻值是不同的,這主要是由于它們是由半導體材料制成的。熱敏電阻隨溫度呈指數變化,因此具有 Beta 溫度常數 ( β ),可用于計算任何給定溫度點的電阻。然而,當與串聯電阻一起使用時,例如在分壓器網絡或惠斯通電橋型布置中,響應于施加到分壓器/電橋網絡的電壓而獲得的電流與溫度成線性關系。然后,電阻兩端的輸出電壓與溫度成線性關系。溫度傳感器工作原理--電阻式溫度檢測器(RTD):RTD 是精確的溫度傳感器,由高純度導電金屬(如鉑、銅或鎳)繞成線圈制成。RTD 的電阻變化類似于熱敏電阻。也可提供薄膜 RTD。這些器件有一層薄薄的鉑膏沉積在白色陶瓷基板上。舞臺燈光設備中的溫度傳感器,防止燈具過熱引發安全問題。重慶非接觸式溫度傳感器
紅外溫度傳感器能夠非接觸式測量物體表面溫度,適用于高溫環境。海南紅外溫度傳感器供應
溫度傳感器轉化為輸出信號的過程:溫度傳感器將探測到的溫度信號轉化為輸出信號的過程,主要取決于傳感器的類型和工作原理。以熱電偶為例,當熱電偶兩端的溫度差異引起熱電效應時,會產生微弱的電壓信號,這個電壓信號會與溫度存在一定的函數關系。這個微弱的電壓信號經過放大器的放大后,就能被數據采集設備(如PLC或者數據采集卡)讀取,并轉化為我們可以理解的溫度讀數。對于具有數字信號輸出的溫度傳感器,如數字化的DS18B20溫度傳感器,它們內部就集成了模數轉換部分,可以直接輸出數字信號。每一條DS18B20包含有獨一的64位序列碼,多個DS18B20可以直接掛在同一條總線上,這樣就非常方便的通過代碼檢索到每一個DS18B20的溫度值。海南紅外溫度傳感器供應